彭岷 (教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岗

所在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电子邮箱: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欧洲史笔记

2017-07-20   点击数:

扩展读书笔记:为啥欧洲那样了,而中国不是

电子科技大学 彭岷 2013.11.1

(读者需知,此人不是学历史的,所思所想不排除胡扯的可能,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就相信了)

读完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非常喜欢他的极简和几幅逻辑推演图。认认真真做了笔记,梳理了几个年代的关键词作为变化的脉络,添加了同期在中国发生的对照事件。这么写呀写的竟然弄出来1.5w字。目的是要向商学院的学生们展示一些主要的线索:何以西方发展出来这样的治理结构,而中国走了另外一条路。个人觉得,这对于文化交融时期的管理实践,应当是颇有意义的。

目录

公元前的几百年:古罗马、古希腊

公元后的几百年:日耳曼蛮子、耶稣基督

中世纪1:主教与国王们

中世纪2:穆斯林文明人、维京蛮人、十字军

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古卷、印刷术、宗教改革

近代文明1:议会战胜国王

近代文明2:启蒙运动、理性与浪漫

为啥中国自己没鼓捣出这样的玩意来

参考资料和工具附注



【公元前的几百年】古罗马、古希腊

当初,欧洲最先进的文明是地中海边上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罗马在一开始是个君主制小国,由国王统治。国王通常就凶残,他的儿子们则更加凶残,于是在一场颇有戏剧性的革命之后罗马变成了共和国,改由元老院统治,可算作是精英集团运行的集权民主。鉴于古罗马人非常擅长打仗、建筑工程、律法治国,他们东征西讨,控制了地中海周边的大片疆域。在这过程里,将军们的能量越来越大、市民们越来越骄奢淫欲,国家有倾覆的危险。凯撒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崛起迅速,被暗杀于元老院的阴谋之下。之后他的侄子屋大维将军称帝(他们叫奥古斯都),这就变成罗马帝国。然而这位皇帝并不准备搞秦始皇那样的集权,他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古老的“共和美德”——这美德被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维里系统梳理,在之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广泛颂扬。

之所以我们把有皇帝的罗马仍然称为共和制:一则这皇帝并不是世袭的;二则罗马的统治相当包容,被征服的王国里各个种族可以自行聚居、信奉自己的宗教,因而东方的希腊人能够保持自己的语言,更加东方的犹太人能够绵延自己的犹太教。

古希腊人擅长的是智慧和学术,他们创建的知识体系(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医学、政治思想)全面领先于罗马。罗马人对于这一点保持赞誉,当他们征服了希腊之后,市民们常常把小孩送到雅典去上大学,或者雇个希腊奴隶在家开私塾。我们在初中念的几何学就是古希腊人完成的,现代教材里保留了若干希腊字母,就是在向这些先贤致敬——不过这都是非常近代的事情了,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时期,这些知识被教会窖藏起来,不得以真面目示人。

====对照事件====

前500 罗马成为共和国
------------------------------------->前403 东周进入战国时代
------------------------------------->前484 孔子归鲁
------------------------------------->前356 商鞅变法
前273 阿育王(印度)时期,佛教兴盛
------------------------------------->前246 嬴政即位
------------------------------------->前214 长城
------------------------------------->前206 鸿门宴
------------------------------------->前99 李陵降匈奴
------------------------------------->前87 苏武牧羊
------------------------------------->前33 昭君出塞
前27 屋大维称“第一公民”(奥古斯都)

据说,夏王朝和商王朝都只是部落联盟而已,所谓十二地支,其实是当时十二个轮流坐庄的大部族的图腾。到了东周时期有了君主的概念,世袭,但感觉上仍像是个盟主。后世所称的“周礼”能有多大的影响面,挺让人生疑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战国时代就是封建制了(关于封建制的运作,下面讲日耳曼蛮族时会有描述)。商鞅变法的目的已经是铲除封建制,建立君主集权,从而更好地聚集国力,这是嬴政能够扫平六国的关键因素。从大秦到大汉,已经确立了帝国制的大金字塔架构:皇帝 vs 庞大的文官体系。

中华文明显得如此早熟,在远古就形成条理分明的大一统局面,应该与匈奴人的强大战斗力有关:骑马的蛮子太凶,所以种田的汉子只好想法子抱团。


【公元后的几百年】日耳曼蛮子、耶稣基督

古罗马帝国没建成多久,世界就变了。

在北方,大批日耳曼蛮族从欧洲大陆腹地的密林里钻出来,南下圈地——他们不像匈奴人那样抢了就跑,而是占了地方就再不肯走。这些蛮族部落之间并无统属,但从东到西绵延不绝,弄得曾经强悍的罗马军团完全无法可施。这样过了两百年,日耳曼人的土地甚至圈进了意大利,罗马军团里也出现了大批蛮族士兵、甚至将领。

在东方,犹太人的宗教里分出来一支基督教,尊奉上帝这唯一的神,他法力无边、而且非常严肃(与之对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那些神,整天酒池肉林、醋意横飞,凡人小混混做的所有破事儿他们全都做过)。尽管传教的圣徒们始终遭受着各种残酷镇压,基督教仍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接下来,两位罗马皇帝做出了很奇怪的事情。313年,一位名叫君士坦丁大帝的奥古斯都在击败了政敌的军队之后,做了两件大事:宣布基督教合法;把罗马帝国的都城迁到拜占庭,并将这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八十年之后,另一位奥古斯都又做了两件大事:宣布基督教成为国教;临死前把罗马帝国分成两半,送给他的两个儿子。

西边的这个儿子大概很不受老爹待见,因为这时候的罗马已经没剩多少土地可统治了。帝国的所谓边境早已成了个笑话,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欢乐的日耳曼蛮人的小王国。不过这些蛮族们并没有灭掉罗马帝国的打算——他们的初衷只是想占一块儿南方的花花土地、多养几个娃、过过好日子。

对族长们来说,跟罗马兵打仗是很开心的事情,治理土地却头疼无比。他们的搞法是:族长们各个自封为国王,然后把土地分给麾下的村长,村长再分给麾下的勇士,条件是给老大交粮食,打仗的时候派骑兵。于是,国王-贵族-骑士的封建体系逐步成型。这种统治非常粗糙,根本不需要建立精细的治理体系和税收制度,要粮和要兵的时候层层分摊就好了。以至于在打仗之前国王往往需要阅兵——看着贵族们选派的兵丁依次从面前走过,并念念有词:三个莽汉、一个瘸子、两个娃娃……又送这种烂兵给我……该死的他不怕被雷劈么……

鉴于统治什么的太麻烦,蛮族国王们一直以来就以罗马的皇帝为尊,还纷纷皈依基督教。只是,皇帝的权威宛若后半夜的月光,越来越稀薄。终于有一天,国王们不想玩了,懒得再费心找一个罗马人来当傀儡皇帝,就把皇冠和王袍打了个包送去东边的君士坦丁堡——那边有另一位罗马皇帝在位(东罗马帝国,aka 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于是终结。

但教皇的体系完整保留了下来。所谓“国教”,意味着基督教会可以发展出完善的层级体系,有自己的法律制度、法庭、监狱,竟然有权收税,还管到信徒的婚姻和继承这样的世俗大事。到了后来,教皇几乎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

现在,是国王们与主教们的互相对峙,欧洲独特的双头格局就此形成。

====对照事件====

150 罗马帝国的领土达到顶峰
------------------------------------->184 黄巾起义
------------------------------------->200 官渡之战
------------------------------------->227 诸葛亮《出师表》
------------------------------------->304 五胡乱华
313 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
------------------------------------->383 淝水之战
395 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
395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
476 西罗马帝国终结
------------------------------------->479 进入南北朝时代
------------------------------------->589 隋文帝的统一

在这一时期,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同时受到蛮族的大举入侵,两个帝国都被打得分崩离析。等到蛮人们定居下来开始民族融合,西方就进入了主教和国王们互相捣乱的漫长中世纪;东方则进入隋唐盛世的大一统、之后再次大混乱。

(p.s. 我之前说,欧洲童话里的王子公主们其实就是村长家的娃……这实在是太庸俗化了。当国王至少要统治一两个城市才行,再考虑到国王们都很能生养,那么在中世纪的初期,适宜婚嫁的王子公主大概有几百个吧,还是蛮珍稀的。何况等到童话真正盛行起来的年代,欧洲的王国的总量已经下降了很多。)


【中世纪1】主教与国王们

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羊皮纸上的文献并不能保存很久,或者是因为翻阅,或者是因为自然腐朽。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那些珍贵的希腊手稿,全赖大批基督修士们的勤奋誊抄,虽然他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在抄些啥,弄出很多错误。

但修士们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知识分享。对于基督世界而言,古希腊人毕竟是一帮异教徒。主教们组织抄写文稿是为了“为我所用”:把这些丰富的古希腊卷宗窖藏起来,然后断章取义、改头换面地与圣经融合,弄出来一整套煞有其事的基督教神学,作为中世纪时期文化统治的凭据。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那些人的辩证法和推论方法,都被比较彻底地隐匿了——教会并不希望信徒们想太多,虔信就好。

譬如说圣经,作为基督教信仰的根本点,是用拉丁文誊抄在昂贵的羊皮纸上的。普通人很难看到、也根本看不明白,几乎没可能自行参悟。民众想要获得救赎,非要通过那些基督在尘世中的代理人不可——主教们不但垄断了信仰,更垄断了知识。结果就是在整个中世纪,教会成为最庞大也最有钱的组织。寻常的王国里,常常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教会。虽然说一穷二白的主教和潜心传播教义的神父所在多有,领一份圣职毕竟成为一种非常值得考虑的职业路线,常常与宗教情怀或虔诚无关。

但是,不要认为“最庞大也最有钱”就意味着教会握有强权——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从来不曾出现过这样一种强权。

教皇是很强悍的,他有两种强力的办法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国王:雇一只军队去揍他;更吓人的是,可以将之开除教籍。(关于开除教籍能导致的焦虑,譬如说,我让一群人围着你玩手机,但是偏偏把你的手机给没收掉。当然这个比喻不算恰当,因为这个焦虑还是轻多了)

但教皇再拽也只有一位,他需要委派主教们到地方上去维持他的体系。各位主教就绝不敢那么生猛:得小心翼翼地搞微观运作,不能把教区内的国王和贵族们得罪得太狠。须知,这些人的蛮族祖上把西罗马帝国都给挤垮了,要对付这些孤身在外的小小主教,那简直能有上百种法子。

不只是在高端运作的层面如此,王国内部的运作也是这样。国王如果想征点税,或者想从属下的领地里顺点东西走,常常要看领主的脸色——村长们手下可是有小弟的,被惹了就会翻白眼,惹急了,很可能就是武力对抗的局面,或者是连人带村一起叛变到其他家族国家——这种很缺乏尊严的王权,根源可以追溯到蛮族时期,首领与属下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契约:你保护我,我就效忠你。这理念在后来被精炼成一句话:“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国王的”。

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中世纪的欧洲还出现了另一个神奇的现象:城镇自治。因为国王们实在太虚弱,没有搞税收和统治的官僚体系,养不起常备军、因此也就没法吓唬人,导致有时候统辖一个城镇的成本高得离谱。国王于是就允许城镇自治,条件是按约缴税——这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城镇内部,往往是采用市议会这类集体决策方式)

这样拉锯制衡的结果,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因为离罗马比较远,逐渐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整合的王国;德意志、意大利这些地方离罗马太近,怎么也产生不了强势君主,始终是小国林立、城邦自治的局面。在地图上看来,那里就是一地的碎片。

这广裘的碎片之地对于欧洲来说意味深长:这里后来孕育出绚丽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


【中世纪2】穆斯林文明人、维京蛮人、十字军

伊斯兰教认为,摩西、耶稣都是一神论的先知,默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及最伟大的先知。他于622年前往麦地那,建立起神权统治的政体,开始了他的史诗征伐。10年之后默罕默德辞世,他的信徒们沿着这样的路线继续征讨:波斯,中东,北非,再横扫北非,跨海进入西班牙,但在攻打法国时遇到了挫折。此后,阿拉伯帝国的疆域稳定下来,穆斯林的“黄金时代”到来。

穆斯林能征善战,他们的统治却比较温和:基督徒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其他人也是,爱信什么信什么,代价是交点税而已。他们把古希腊文献带到了西班牙,还允许欧洲北部的学者来抄写。这个过程非常曲折:希腊卷宗已经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学者们只好通力合作,先将之翻译成西班牙语念出来,再翻译成拉丁文写下来。从而,欧洲的基督教大学里重新出现了古希腊的逻辑学、天文学和数学作品。

在穆斯林的统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纪欧洲最文明的地方。

(WiKi:公元1000年,巴黎2万人口,罗马3.5万,君士坦丁堡30万,科尔多瓦45万:穆斯林治下的西班牙城市)

这一切都发生在欧洲的南边。在北边,维京人渡海而来。最早的侵略记录见于789和793,之后持续了二百余年。

(看到这里我就相当吃惊,我以为维京人是某个更加古老的时代的事情,所以才那么神神鬼鬼的)

(日耳曼国王们估计也相当吃惊:我们就是蛮族啊,从哪里又跑出来一大群比我们还蛮的?)

整个欧洲再次被打得相当凄凉,因为几乎没人懂得水战是怎么回事,而且缺乏一个有力的政府去组建和维持强大的舰队。维京人的战船在各个方向上、沿着河流轻易就深入内陆。此前,为了防御日耳曼蛮族的掠夺,很多修道院都修在内陆的河边或者海岸附近。现在它们统统变成了维京人眼里的肥羊:防御薄弱又富有钱粮。

本质上维京人也是日耳曼人,只是住得更加北边而已(丹麦、挪威那片)。持续的侵略带来持续的文化交流,最终他们也皈依基督教,在北欧建立了独立的国家,还在欧洲各地建立了定居点。最著名的譬如诺曼底(维京人也被叫做诺曼人),这帮人的后裔于1066登陆并征服了英格兰。他们的统治促进了近代英语的形成。

欧洲所遭受的大规模外部入侵,到此为止。等到整个社会渐渐稳定下来,它自己就开始扩张。

(《简史》未提到蒙古人曾经一路打到波兰和匈牙利,但时间很短。在欧洲胆寒之后,钦察汗国统治了俄罗斯225年。也许是作者觉得这件事对于欧洲的大局无甚影响)

整个基督教世界被动员起来,一开始是为了收复西班牙,继而信心爆棚、想要渡海夺回耶路撒冷。这场战争纷纷扰扰打了几百年,后来其目的和手段都变得非常可疑:十字军骑士们,以及携裹而来的各色人等,说是组团去讨伐穆斯林异教徒;但麻烦的是基督教已经正式分裂为天主教(罗马)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那么对于东方的那伙人,到底该持什么态度呢?

到第四次东征,急于发财的骑士们终于忍耐不住,攻陷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北方,德意志的条顿骑士团也数次占领和洗劫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正教土地。

君士坦丁堡就这么陷于天主教骑士和穆斯林勇士的反复折腾之下,逐渐虚弱,终于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东罗马帝国于是也坠落。幸存的基督教学者们带着珍贵的古希腊文稿逃到了意大利——此举引发了文艺复兴,使得欧洲文明告别了漫长的中世纪,迈入近代。

在地中海的另一端,收复西班牙的战争也持续了四百年。就在基督徒宣布大功告成的那一年,哥伦布在王室资助下开始了他的伟大航行——这是一个醒目的标志性事件:欧洲现在已经非常强大和富足,不再需要联合起来、奉基督之名去搞扩张,几个新兴的民族国家自己发起了彼此间的竞赛。

====对照事件====

622 默罕默德抵达麦地那
------------------------------------->627 贞观之治,玄奘西去印度
732 穆斯林征服了整个西班牙,受挫于法国
------------------------------------->755 安史之乱
789 维京人出现
------------------------------------->907 进入五代十国
------------------------------------->960 北宋
1054 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
------------------------------------->1069 王安石变法
1095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127 南宋
1193 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印度)毁于战火
1202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1234 蒙古灭金
1242 蒙古入侵波兰
------------------------------------->1271 忽必烈立大元
------------------------------------->1275 马可波罗抵达中国
------------------------------------->1368 大明
------------------------------------->1400? 罗贯中卒
------------------------------------->1405 郑和下西洋
------------------------------------->1421 朱棣迁都北京
1453 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
1492 基督徒收复西班牙(打了四百年,十足可歌可泣)
1492 哥伦布启程,开启大航海时代

先说说宗教影响。

早期宗教大都是多神教,民众出于敬畏的心理,祭拜和取悦泥塑。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属于一神教,这并非简单的神的数量变化:无所不在的至高神要统御的不是身外的自然界,而是信徒的全身心。信徒们发自内心的自我监督和无条件的虔信将唤起巨大的凝聚力和社会能量,非常容易就导致政教合一政体(例如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

正统佛教秉持的是无神论,不认为有那么一位开天辟地的大神通存在。印度佛教和汉代的佛教都坚持修心和觉悟,并不热衷于修建庙宇和招揽民众。这使得当时的佛教显得相当阳春,以至于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扫平了印度之后,佛教竟然在它的发源地几乎断绝。一部分僧人带着珍贵的典籍远走西藏,成为藏传佛教,后来被元朝奉为国教。

禅宗在唐宋时渐渐兴起,大规模的世俗化则是明代的事情。在这期间,还有多次“废佛令”的记载。几个主要的原因是:庙产太多、儒学的强势打压、道教的多次逆袭。但无论如何,宗教始终没能在中国获得支配地位。 (当然也有争论说,儒教就是一种宗教,我个人是完全不认同这说法。)

到了近代,乡间要请人做一场法事的时候,会请两个道士、两个和尚、两个尼姑、两个喇嘛,这叫“四全”,倍儿有面子,而且请来的这几位也不生气——这时候,人和神的关系类似于“我隆重请你吃个饭,那你帮我办点事吧”——要说信仰缺失,那时候就已经缺了。

再说说经历了唐宋元明,中国的大历史框架已经基本清晰。

于外,帝国始终承受着北方民族的重压,不论是出于恢复故国旧观的心理还是现实需要,大一统的局面都深得人心。

于内,皇帝每天都在想独揽大权,而文官系统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限制他。 在西方呈现的是主教与国王的对峙,结果是德意志联邦和意大利城邦那一地碎片。 在东方则是皇权与政权的斗争,结果是皇权步步胜利,政府步步败退:“汉的削藩(取消封国的自治权),唐的分省(将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一个宰相分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宋的释兵(收回将帅兵权,该有文臣将兵),明的罢相(废除宰相制度),结果就是集权、集权、再集权。”(摘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清代也不再有宰相,代之以军机处,整天吵吵嚷嚷而已)

宋代的杯酒释兵权,是因为老赵被唐代的军阀造反给吓怕了。此举的结果是整个宋代的孱弱。岳飞之死,固然是因为皇帝相当不愿意把自己的老爹从囚禁之地接回来,亦与这种对武人的恐惧有关。

在这几百年里,皇帝和文官之间的冲突不断,大致的结局是皇帝的权威一天高过一天。期间当然也偶尔有小挫折,文官们胡闹把吾皇弄得灰头土脸,于是吾皇一咬牙再一跺脚,往往就是外戚(皇后的娘家人)或者宦官上场、或者外戚和宦官一起上场、最后血流成河的局面。


【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古卷、印刷术、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可以被看成是这样一个运动:一大批学者和艺术家高举火把,试图照亮中世纪的阴暗世界。

这阴暗来自于教会无所不在的思想钳制。学者们对此的意见是:“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大体而言是件好事或者说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这道枷锁的打破,就开启了欧洲社会漫长的世俗化进程。

而学者们的火把,就是希腊古卷。前面说过:教会把古希腊的辉煌成就窖藏起来、百般篡改。但原稿们顽强不屈、沿着地中海进行了万里长征,经过中世纪的西班牙和1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终于又重现于西欧——而这一切都拜穆斯林所赐(不论是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人,还是占据西班牙四百年之久的阿拉伯人)。(前面还说过,藏传佛教的起源,也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把印度的佛教中心给烧了)

说到文艺复兴获得的成就,可以在好几个方向上各自列举出长长的一串。

在自然科学上,诸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和抛物线,韦达规范整理的符号代数学、方程系数。由此引发的航海技术的改良促进了大航海时代,反过来印证了地圆学说。

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简史》用三幅图片和半页纸做了足够精辟的介绍。这里略补充一个例子吧:在中世纪,通常是教堂出钱雇画家去描绘圣经故事,讲究的是庄严,人物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表情、人体也无须符合解剖学,只需要摆出端庄肃穆的样子就好。文艺复兴之后的壁画,就全都要栩栩如生——这分明就是借着画神的机会在画人。(再往后,到了伦勃朗的荷兰,世俗化进程使得画家们能够开工作室、带着一大帮徒弟给有钱人画肖像,收入不菲。)

至于在文学上的成就,需要先提到印刷术。德国人古滕堡完善了印刷技术,使得大量复制印刷品成为可能。首先被拿来印的,应该是那些了不起的经典古籍,以及圣经——但这很难挣到钱,因为全是拉丁文。印刷商们抓抓脑袋,决定把这些东西都翻译成欧洲的各种地方语言,从而各国土语终于得到了登堂入室、承载知识的机会。随着阅读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们有了卖文章过好日子的可能,这才纷纷登场。在当时的主教们看来,莎士比亚无疑就是个粗人:半点拉丁语都不懂,还居然用英语写作、散播瘟疫(有传闻说,看爱情小说会得脑炎,看多了就极有可能致死)。

由这些林林总总的成就可知,文艺复兴不是简单地“重新发现”古希腊知识,而是假借古典之名去绕开教会设置的各个禁区,属于曲线救世。这些斩获固然让教会觉得头疼,但只是些间接的骚扰罢了。

可是直接的打击跟着就到来了,而且凶狠凌厉。

还是在德国,马丁·路德举着圣经说:不要听教士们胡扯了,什么朝圣啊、施舍啊、捐献啊,教士们说的很多话,圣经上都没有;去读圣经吧,成为自己得救的主人。他还说,基督教并不是专属于罗马的。遂自创路德教派,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广为散发。

(p.s. 非常抱歉的是,今年我有好几次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前后次序给说反了……真羞涩)

在此之前,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反正普通教徒也看不懂),凡是敢于跳出来质疑的人都被抓去烧死了。马丁·路德能够逃此厄运,是因为他得到两大助力:首先是印刷术,当教会还在慢腾腾地琢磨要怎么烧他的时候,他的理念已经快速传遍四方;其次是碎片化的德意志,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君主,长久以来他们被教会欺负得很惨,以至于在很多小国家里,近一半的土地都为主教们所拥有。这些小国王和贵族们保护了马丁·路德,兴高采烈地皈依新教会,把天主教的机构赶跑,顺便接收了他们名下的土地。

普通人能够自己解释圣经,结果就是野火燎原。连马丁·路德自己的一些观点也被批评,各种各样的新教派纷纷建立,在自己的国家里自给自足。

在英国,亨利八世因为儿子的问题想要闹离婚,但主教大人非要死命拦着——倒不是因为他忠于天主教义从而极端蔑视这种不义的举动,而是实在不敢从命:王后的娘家可是西班牙,那会儿兵强马壮钱多,经常找个小借口就派大军到教皇家门口强调存在感。从而亨利一看到路德教义就大喜过望,宣布英国的教会从此跟罗马决裂。这以后,英国逐渐发展出自有品牌的新教。新教又遭到更激进的清教徒的不满,嫌他们保留了若干天主教的机构和仪式。经过几番冲突,这些清教徒被迫害得不轻而远走新大陆,开创出更宏大的局面。

与之相对,法国和西班牙则成为天主教的坚固堡垒,常常出兵讨伐那些新教王国。

宗教改革开启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隶属不同分支的基督徒们都将别人看作是最危险的异教徒,奉主之名的战争和反反复复的屠杀遍及欧洲各地。最终,鉴于谁也奈何不了谁,只得签订一个和约,同意各个国家可以决定自身的宗教信仰、甚至不同的宗派可以在一个国度内和平共处、享有平等权利。近代民族国家、以及国家间的沟壑就产生在这一系列恩怨之中。

====对照事件====

1400 文艺复兴
------------------------------------->1408 《永乐大典》,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1421 朱棣迁都北京
1450 近代印刷术
1521 马丁·路德被革除教籍
1533 英国脱离罗马教廷
1536 亨利八世砍了第二任王后
1542 亨利八世砍了第五任王后
1555 亨利和第一任王后的女儿,血腥玛丽,复辟天主教
1559 亨利和第二任王后的女儿,伊丽莎白,采取宗教宽容政策
------------------------------------->1559 杨升庵卒(曾著“滚滚长江东逝水”)
------------------------------------->1588 万历十五年
------------------------------------->1592 丰臣秀吉攻略朝鲜
1599 莎士比亚开始转型写悲剧
1620 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36 皇太极称帝
------------------------------------->1644 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教派共存

欧洲国家在这一时期纷纷迈入近代,开始向民族国家转型。

大明的君主们在与臣僚的对抗中发明了两件奇葩武器:1 耍赖不上朝 2 东厂密探

(关于文艺复兴的源起,至今是个说不清的事情。坊间甚至有拉扯上太阳黑子集团爆发、小冰河肆虐全球的,但其数据或者逻辑尚推敲不得。)


【近代文明1】议会战胜国王

文艺复兴之后的两百年,欧洲的君主们大体上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教皇和教会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像法国和西班牙这样的大国渐渐从乱糟糟的封建体系里演化出君主专制(不过仍然远远没有中国皇帝那么舒适)。但神权被质疑,君授神权也跟着被质疑。随着启蒙运动的展开,国王们越来越觉得愁苦。

最先倒霉的,又是英国国王。

主要原因在于,在西欧的封建体制下,国王实在是太穷了——治下的土地都被分封出去,又没有常态的行政部门和征税制度,因此养不起一支自己能全权掌控的常备军。每当新王即位,他需要把大贵族都召来以便获得他们的集体效忠;每当他想弄点大钱花花,还得召集领主们、自治城邦的市长们来商量。这就是国会的雏形。但这样的国会不是常设机构,而是如冬眠一般等候国王的召唤。

在英国,纷纷攘攘的都铎王朝落幕之后是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想要苏格兰人尊奉一套宗教仪式——即便是英格兰的民众也觉得这搞法有点太天主教了,火爆的苏格兰人自然更加不干,还弄了一支军队出来南下示威。查理便召开国会,想要加点税以便筹措军费。一点也不意外,他遭到了国会中的大量白眼。国会的决议有二:有些事情国王不能做;国会要更多的权利。

国王被气到半死,花了挺长的时间才纠集起一支保王党军队,跟国会开战,不幸的是还打输了。甚至查理都被杀掉了。很快,国会军队的首领,克伦威尔,又跟国会闹翻,便悍然施行了数年的军政府独裁,一直到他死去。之后又是复辟,且新国王在天主教的道路上有越走越远的趋势。在文斗武斗方面都已经极富经验的英国国会这次直接搞政变,奉迎威廉三世来做国王,此君以捍卫新教而著称,曾凭着荷兰那弹丸之地与路易十四的法国对抗多年。新王与国会现在相谈甚欢,《权利法案》就此出台,英国国会顺利将自己变为新型宪政体系中的常设单位,且规定国君任命的各位行政部长均需得到国会的支持才能就任。这次政变堪称人类历史上的诡异之事,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流一滴血,被称作“光荣革命”。

回溯以往,新教如此看重自由和人权,是因为从它诞生伊始,就不得不面对无比强大的教廷和旧式君主。在印刷机和碎片化的德意志的帮助下,新教思想传播到英国。恰逢英王亨利没儿子,连着几位王后都没能给他生儿子,他于是不断折腾,结果是让新教在英国扎下了根。

而国会的中坚,大贵族和大地主们,对庶民们的自由亦未见得有多大的兴趣。他们的动机,一是保持自己的权柄,二是担心新教英国被欧洲染指。恰逢此时的英国国王们在这两件事情上都很可疑:他们当然倾向于专制,还经常把来自欧洲大国的天主教媳妇娶回家。国会诸公是在与王室的长期抗争中,跌跌撞撞地逐渐厘清这些原则:“国王一定得(定期)召开国会会议,未经国会同意他不得征税,且法庭决不能被国王左右。”

——在英国,似乎并没有一位聪明人在一开始设计这一切。这些硕果都是社会集团之间长期对抗的渐进结果。而这些成果,启发了法国和美国。


【近代文明2】启蒙运动、理性与浪漫

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已经在抬头。“人文主义”的潮流在那时兴起,发扬光大于启蒙运动,它的口号是:“世界没必要以神为中心,应当重视人的尊严”。近代科学体系的两大支柱,实验科学(培根、哥白尼、伽利略)和数学思考(牛顿和莱布尼茨)即发轫于此。跟着就是运用人类的理性探索真理(路德、培根、笛卡尔)。甚至于俗世间的道德问题,也不再需要依靠宗教来解答,有理性就够了,结果是普世原则和普世价值。

牛顿推导出万有引力,并且用一个公式完美解释了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关系。这件了不起的事情传递出一个信号:古希腊人搞错了。17世纪的一系列科学发现,给了欧洲人无比的信心:古希腊人是可以被超越的哦,我们自己也是可以被超越的——从而对古典的回顾渐渐让位于前瞻,人们开始相信进步,相信一切都能够被改进,世界将会越变越好。

引用一句书里的原话,因为这对中国读者非常重要:“进步是个新观念。古代的人不相信有进步这回事。他们相信天道循环,有荣就有枯;所有的组织和社会在青壮之年都是蓬勃焕发、朝气十足,但之后就自然进入腐朽过程。历史的推进就是一个个这样的循环。”——简而言之:相当多的人因为相信而喜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就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理念基础:理性和改进。学者们在思考,如何将之运用到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其结论诸如:宗教是迷信,君权神授是胡扯;教会和国王都是非理性的代表,他们之所以能长时间地维持统治,靠的就是民众的无知。

领袖们都想到这种程度了,大革命就顺理成章。

这次倒霉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他也是穷得快要命了,找了几个大臣想改税制捞点钱,预设的搜刮对象是贵族们。贵族们不干闹事,国王就退让,说那就召开议会来商量商量吧——在此之前,法国已经有175年没开过议会了。

但这一开会,显然就开出事来了。原本国民议会的目标是弄一个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出来,但启蒙运动已经深入人心,领袖们不但满脑子自由与平等,更要把理性和博爱无私地传递给天下所有人,拟出来的决议光看标题就很吓人:《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即,人权宣言)》。

国王被逼到了死角,而民众热血沸腾,攻陷巴士底狱的大乱之后获得权力的雅各宾派,却是借理性和奉献为名的极权主义者。在流血和混乱很久之后,拿破仑成为皇帝——不过他的目标是屋大维,想要效法罗马建立一个庞大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成果强势传播到整个欧洲。他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持续的战争,把躲在腐朽的古老秩序之下的各个欧洲强权拖得濒临崩溃。虽然法国军队最终败北,但他的目的完全达到。

拿破仑战争期间,全民征兵制和工业革命催生出的恐怖武器使战场变得空前血腥,民族间的深刻仇恨进一步强化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如此跌跌撞撞地,欧洲各国陆续迈入了现代文明。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运动在德国展开。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造成的许多负面因素,让这里的学者们觉得世间对理性的崇拜只怕是过了头,他们反思理性的冰凉,转而崇尚感受,盛赞强力的情绪,呼吁打破所谓的理性文明而回归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思潮往后走,结果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普鲁士的崛起和二战的民粹主义,与此直接相关。

(但有关的话题颇难展开,光是想想法国人理性而德国人浪漫,就该知道这几个名词的涵义在当时与现在有所不同。而且,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的涵义亦有很大变化。)

(与之类似的还有“民主”一词:事实上在运作层面,有很多种互相抵触的民主体系。柏拉图那师徒三个就使劲批判过希腊民主:普罗大众又蠢又偏激,都跑出来投票,那结果一定是很糟糕的。)

====对照事件====

1640 查理一世重召国会
------------------------------------->1644 李自成陷北京,吴三桂降清,明亡
1649 克伦威尔处死查理一世
1658 查理二世复辟
------------------------------------->1661 郑成功攻击台湾
------------------------------------->1666 汤若望来到北京
------------------------------------->1673 三藩之乱
1688 光荣革命
1689 《权利法案》
1687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15 蒲松龄卒
------------------------------------->1716 《康熙字典》
------------------------------------->1763 曹雪芹卒
1751-1772 第一部百科全书(法文)
1776 美国《独立宣言》
------------------------------------->1782 《四库全书》
1789 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
1799 华盛顿卒------------------------->1799 乾隆卒
1799 拿破仑执政
1815 滑铁卢战役
------------------------------------->1839 第一次鸦片战争

启蒙运动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西方近代社会、乃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都在这一时期确立完毕,这里面亦包含了若干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譬如个人权力、契约精神、自由(包括庶民们逐利的自由)和限制、对规则的尊重。不理解这些原则的话,也许很难真正理解“理性人假设”究竟肯定了什么、又简化了什么。

后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精英们将这些原则逐步运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造,同时启发和灌输给民众的过程。亦即,是否经历过启蒙运动,影响了一个族群是否有可能从心底里接纳现代管理思想。

举例而言:

1889年,马克吐温写了本穿越小说《康涅狄格美国佬在亚瑟王朝廷》,主角极度鄙视王权,耻笑贵族和骑士们的生态,开出的革新药方是专利法案和鼓励农奴们造反自立。

1994年,黄易写了本穿越小说《寻秦记》(这本书几乎是当下网络文学的圣经,始终未被超越),主角也鄙视王权,也跟权贵们殊死搏斗,但同时又非常享受爬到那个制度的高端能带来的快感:生杀予夺的权柄和海量美人。

这例子并非要比较两位作者的高下——写书总要取悦读者才能赚钱;这例子体现的是读者群的兴奋源似乎有明显的时代距离。

所以我并不相信什么文化缺憾和民族劣性。地球上的居民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其实是有非常密集的文化和商务交流(除了美洲那几个可怜部族,几乎是一露面就被西班牙蛮子和美国蛮子给剿灭殆尽了),哪来的那么多文化差异,多数问题其实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罢了。


为啥中国自己没鼓捣出这样的玩意来

拿破仑的一系列胜利,战术要旨就在于集中优势兵力,钻了盟军调度不灵的空子。而他最终落败的滑铁卢之战,也是吃亏在调度不灵——长久以来,广阔空间导致的调度不灵始终是一个难题。所以昔日的罗马共和国不得不采用非常宽容的统治,原因是隔太远、很难管得到。最终被日耳曼武夫和基督徒联手挤碎。同样,蒙古帝国尽管有本事打下来无比广裘的土地,却完全没本事维持。一直要到电报发明之后,多层级、跨地域的大型金字塔组织结构才真正发挥管理作用。现代文明的早期,普鲁士的总参谋部机制得益于电报和铁路;林肯赢得南北战争亦得益于此;后来更启发了福特对汽车工业的现代化改造。

中国似乎非常不同。自秦代到清末,始终存有一个精致的文官金字塔,塔尖是文官首领:宰相或者辅宰团体,在他们上面另有一个巨大的天授皇权的阴影。历代史书多数聚焦于此:皇帝经常胡来,历代的文官们又是如何鞠躬尽瘁、还常常是死而后已地试图限制这团阴影。然而,文官们虽然忠勇可鉴,手里祭出的武器却常常腐臭不堪:或者太祖家法、或者圣人有云、或者尧舜禹汤。等到王安石、张居正等等鼎革者试图有所突破的时候,立即就遭受到同样的这些文官的同样武器的密集攻击——这样的团体,抵抗了两千年,结果却是皇权的逐渐胜出,完全没指望能出现一个西方那样的议会制度。

原因仍然是:调度不灵。这精致金字塔的有效运作范围,其实只在京畿;此外的广阔国土,实在是隔太远、很难管得到。地方上的日常运作,交由宗族维持,靠的是族规、家法和祖先崇拜,朝廷只派出一位县长做为名义父母。京城要想控制散落在天边的各位官员,查账和精算几无可能,因而绩效是完全不用想。那便只好使用道德规范和灌输愚忠。凭文章来取材是没办法的事情,所谓殿试和面圣,看得其实只是长相。

儒家的厉害之处在于,就靠着这些道德文章、以及对所有危险潮流的及时压制(包括各种侵入的宗教),锻造出极具向心力的中式精英群体——士大夫,并在通讯和交通极度落后的情形下将这个体系维持了千多年。期间累逢乱世,乃至于彻底灭国(元代),但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时刻都在心向大汉。

只是,在缺乏调度工具的时代强行用道德的力量凝聚社会,负作用也非常明显:这帮儒学浸透了的聪明人放在官僚体系里各个神勇无比,一旦放到地方上,多数人就两眼一抹黑。真正的行政管理人才,是各级衙门里的众多僚属(都是临时工待遇,以及后来的师爷),灵识里缺乏上帝的看顾,世俗里的皇帝又太远,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家族和发工资的父母官。

那结果是,中国的古代社会的内在追求分成上下两层。上层要风骨,然而单极社会缺乏类似于教皇那样的牵制,这风骨只能献给吾皇(或者再宏大一点,祖宗社稷)。下层要实利,只要对家族和身边人有利,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因而西方议会制衡制度的两个根基都不存在:“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国王的”;由契约精神而来的规则遵从。从而五四运动试图复制西式的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发现完全缺乏根基。

基于此,在管人和治理方面,中国有自己的一整套运行观念,在基础理念上就与西方分道扬镳。强行实施西式条文,效果往往了了。虽说不少跨国企业在中国有挺成功的运作经验,那与他们背后的一整套考绩和薪酬机制、强大的培训洗脑能力有关。商学院的学生们在研读西方经典的时候,须得明白这些区别;在试图将诸般经典范例拿来实施的时候,更需慎之又慎。

两个补充:

儒家道统在历史上对帝王们有很强的牵制作用,对于社会精英们也有类似的超强凝聚力,但似乎未能做到如教皇那般,能作为一极而独立存在。譬如教皇能给国王加冕,也能出兵讨伐国王,还能把国王开除教籍。况且,孔圣人的一生,是相当乖巧的一生;后面出来个不那么乖的孟子,又被理学给踩扁了。

对规则的态度,这篇笔记涉及很少。西方怎么做的可参考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东方,譬如对清官的痴盼和对诚信的呼吁,可参考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和吴思的《潜规则》。


参考资料和工具附注

主要参考的文字资料:

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可供参考的视频材料(电影都是讲故事为主,看得不过瘾的话,还有大量纪录片)

凯撒时期的罗马:剧集《罗马,season1》
基督教奉为国教时的希腊:电影《城市广场,2009》
中世纪:
    剧集《权力的游戏》,有魔幻内容,但架构是中世纪;《指环王》类似,但太魔幻了
    电影《雄霸天下,1964》,国王、首相与主教
    电影《玫瑰之名,1986》,艾科写得神秘案件,僧侣们的生活。《达芬奇密码》的来源之一
伊斯兰教与圣战:电影《上帝的使者,1977》、《天国王朝,2005》
文艺复兴时期:电影《伊丽莎白,1998》《莎翁情史,1998》
宗教改革时期:剧集《都铎王朝》,相关的一部电影啥都没说清楚,就剩下八卦了
启蒙运动的后果:电影《悲惨世界,2012》《御医,2012》

此外,熟悉第一基地和青河的人,该知道我写这篇东西只是出于梳理线索的兴致罢了。

弄这篇笔记用到的工具:

  • 阅读中的标注和笔记依赖于kindle的跨平台应用:在kindle设备、手机软件、PC软件上都是同步的,整理起来很方便。

  • 全文线索和框架用evernote整理:也是在手机、PC和笔记本上完全同步。

  • 初稿用了Q10(win),这个极简主义的编辑器好处多多,谁用谁知道。

  • 终稿是在MarkDown里面码出来的。用box.net同步。

下一条: MBA.MIS.2016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