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电子科技大学

屈世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至2001年、2003至2006年分别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和物理电子学院,并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至2010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7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第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通过香港政府“内地输入人才计划”到香港城市大学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通信工程专攻博士后;2010年10月回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2015年6月被评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天线及阵列、相控阵天线、毫米波/THz天线及阵列等,先后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中科院杂志分区二区及以上论文90余篇,...

查看更多>>

团队记事 中文主页 > 团队记事

博士生许汉杰、汤润之参加新加坡Marina Forum 2025 会议交流

发布时间:2025-04-07 点击次数:

2025年3月17-22日,许汉杰博士和汤润之博士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Marina Forum on Metantennas and Antenna Systems 2025 国际会议。超天线和天线系统滨海论坛(Marina Forum on Metantennas and Antenna Systems),是涉及超天线、超表面、阵列天线等领域的重要会议之一,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及合作的机会。本次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志宁教授等人共同筹办,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代表参会,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印度等地的近10位IEEE fellow,以及IEEE AP-S协会主席 Christophe Fumeaux、IEEE MTT-S协会主席 Anding Zhu。22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做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报告分享,包含了天线、电路、材料及AI应用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来自美国的John L. Volakis教授所做的关于射频毫米波系统的分享,令大家印象深刻。同时,许汉杰、汤润之博士向陈志宁教授、Volakis教授、Luk教授、及Anding Zhu教授等就天线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积极互动,深入交流学习。

图1 陈志宁教授介绍会议流程及与会嘉宾


   

图2 许汉杰、汤润之博士与Volakis教授交流及合影


许汉杰博士作了题为“A Compact Circularly Polarized Antenna Based on Miniaturized Feeding Network”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型化移相器的紧凑型超宽带圆极化天线,详细阐述了天线的工作原理以及移相器的设计工程,并展示了实验细节。相比于传统超宽带圆极化天线,提出的天线实现了更宽的带宽以及更小的尺寸。此外,提出的新型小型化90度移相器实现了77%尺寸缩减相比传统移相器。在问答环节,设计的结构引起了IEEE fellow Anding Zhu及其他学者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图3 许汉杰会议报告


汤润之博士做了题为“Edge Truncation Effect Suppression for A Tightly Coupled Antenna Array with 2:1 Bandwidth”的报告。该报告报道了一种抑制紧耦合相控阵天线边缘截断效应的新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边缘偶极子两侧加载T形接地金属片,可以有效改善阵列整体的阻抗匹配性能,同时相比传统的抑制边缘截断效应的方法,避免了增加口径面积和使用复杂的馈电网络。以一种具有2:1带宽、E/H面±60°扫描能力的紧耦合相控阵为例,通过使用提出的新型抑制边缘截断效应方法,阵列各端口的有源驻波比从最大9.5降至了4.5以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问答环节,汤润之与Yuanxun Ethan Wang等专家学者就天线增益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4 汤润之会议报告


此外,许汉杰博士积极参与了学生竞赛,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最终获得了荣誉奖,与陈志宁教授进行了合影留恋。

  

图5 许汉杰获得学生竞赛荣誉奖并与陈志宁教授合影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一扇窥见未来十年无线技术变革的窗口。从超表面的智能调控到太赫兹集成的突破,从学生竞赛的蓬勃创新到产业巨头的战略布局,本次会议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天线领域正站在“理论-技术-应用”协同跃迁的关键节点。


202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