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理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岗

所在单位:物理学院

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无线电物理

办公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4号科研楼C区 物理学院 446室
电子邮箱:rwang@uestc.edu.cn

扫描关注

我的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我的博客

对导师“莫等闲”一文的体会——段逾

发布时间:2022-09-27   点击次数:


    本文是2018级本科生段逾同学在我发出《我对本科生学术训练的看法》的第二天发给我的读后感。



    首先是一个方向上非常明确的指导,一开始我趋之若鹜地想要参加科研,其实是为了为自己保研和未来提供一些好处;但是在我遇到王导之前,就意识到其实本科的科研对保研意义并不大,所以我是抱着对知识或是机会、经历的一种难以言说的贪欲而来的;看完文章,又思考对比了一下自己期中前学电磁场与波和期中后学习的差别之后,我认为,导师说的没错,其实科研,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现在学的东西有用。非常有用,上午学了下午就用的那种有用,学的时候就原来如此的那种有用。


    然后提到自学,或者说学习能力。这里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认可老师说的,自学能力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至少大家都是这么说的。然后我认为,自学其实并不是科研的专利,而是各行各业,无论干什么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因为学习其实永远是最高效的,只是想起学习这个动作就比较难受而已。而科研,相对于正常的学习任务而言,其实是另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来锻炼这个能力。这也是科研的一个意义所在,即它是一个比其它机会,能更高效且有趣地锻炼学习能力的机会。这本质其实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独立运作的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自学能力,此外应该还有诸如探索,试错,反思总结甚至交流讨论之类的能力,这些都可以在科研中得到训练,也正是这些能力,和自学能力一起,来解决导师文中提出的矛盾。


    然后回到兴趣,我认为兴趣并非对某一领域的兴趣才叫兴趣,对培养模式的兴趣也可以算数。也就是说,就我个人而言,促使我留下来的,并非对天线的热爱(毕竟我真的还没有摸到天线),而是对导师科学的培养模式的兴趣。我不管导师有多强,怎么个强法,我只知道他比我强,而且他肯定可以把他所学教给我。至于我对天线是否热爱,那就要看我是否能和它度过“七年之痒”了。到时候就算不喜欢天线,我也可以用这套模式在另一个领域自己培养自己。


    最后,导师为什么要这样费心地培养本科生,我暂时是完全不知道的。也许在未来我明白这一切之后,这会比知识与能力更重要,成为我一生的财富。目前我大概就是做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这样子。